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【运河大讲堂】漕运一百问|第三问: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?

文章发布于:2024-02-02 15:36:08

京杭大运河


在记述漕运运作的具体内容之前,还有一些作为前提的问题需要说明,比如漕运出现的背景、大运河的开凿、历代漕运管理体制等;此外,对于怎样看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、怎样看待通州在漕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,我们也提出了初步看法,还有,由于历代史籍对于元代漕运的记载不够完整,我们还不能对元代漕运的情况做具体说明,因此只在本单元内作简要介绍。








元、明、清三代漕运主要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进行的,这是它的基本功能。除此之外,它在800年间还发挥了什么作用呢,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呢!下面,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。


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东部的水上大通道,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它相关。元、明交替之际,明军沿运河北上横扫残元。在明代,燕王朱棣起兵,沿河南下夺取帝位。明政府平息1425年汉王反叛和1519年宁王反叛的军事行动,都是沿运河展开的。1509年和1624年爆发的两次农民起义,都是发生在运河地区。1639年,后金军沿运河攻取南京。1853年太平军北伐部队李开芳、林凤祥、吉文元部沿运河一路向北,一直攻到静海。在近代,入侵华北的日本侵略军沿运河南下,受到中国军民的顽强阻击。解放战争时期,著名的淮海战役,也是发生在运河地区。


以上所列举的,是运河沿线地区所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。这说明大运河作为水上大通道,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,对于中国的历史演进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。那么,怎样看待在社会稳定状态下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呢?


在封建社会,在现代交通通信没有出现的时代,京杭大运河把相隔三千多里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连接起来,在维护国家统一、增进民族团结、加强南北地区间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联系,哺育沿河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作用。同时,大运河的开凿与维护长期实践,为后世的治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

(一)运河水运保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。


《元史》:"元都于燕,去江南极远,而百司庶府之繁,卫士编民之众,无不仰给江南。"元代以来,北京处于全国政治、文化中心的地位,人口急剧膨胀。清代的北京,人口在百万以上,每年所需粮食在200万石以上。如此巨大的需求,是京师及附近地区难以解决的。元、明、清三代800年间,每年运抵北京的漕粮300万至500万石,在通州和北京设多座仓群存储,这些粮食和各类物资,保障了京城皇室贵族、官吏、城市平民的日常需要。北部边关守军粮饷,也依赖白河、温榆河从通州转运。


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的城池、宫室、皇陵和北部长城,所用的砖,多来自于山东临清,烧制琉璃瓦所用的黏土来自于安徽芜湖、当涂,所用的木材多来自于四川、贵州、湖广,水运至通州,再转运北京。至今张家湾和通州北关仍留有皇木厂、砖厂等地名。由此,也形成了"北京城是从运河上漂来的"说法。


保障皇家日常生活的物资供应,也是运河的重要作用之一。据黄仁宇《明代的漕运》记载,每年经运河运到北京的有金花银101.27万两、蜡45万斤,染料13种近50万斤,丝织品2.4万匹,瓷器5万件,酒瓶10万个,毛笔20万支,各种纸张260万张,扫把5400把、竹耙3900把,各种药材11万斤,牲畜10万头,此外,还有生漆、桐油、明矾、黄铜、青铜、胶水、羽毛、竹、牛筋等各类物资。漕粮和物资供应,保障了封建时代的国家机器和北京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。这是元、明、清三代,京杭大运河最基本的功能。


(二)运河商流促进了南北方物资的流通,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。


漕运年代,每年抵达通州的各类船只达3万余艘,其中有大量的商船往来其间。元代的大都商贸繁盛,《马可波罗行记》记述元大都市场的繁盛程度:"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,世界诸城无能与比。"全城设立税收机构73处,每年征税达500多万两,成为元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。明、清两代各有漕船一万余只,漕船附带的商货称作"随船土宜",有数量限制并免征税费。明成化十年(1456)每只漕船可带随船土宜10石,此后历代续有增加,至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每只漕船所带土宜已增至180石。如以道光年间6326只计算,每年共有113.87万石免税货物随漕船运抵北方。但实际上漕船携带的商货远远超过规定限额,据包世臣记载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的情况,"帮丁附载客货,每至一、二千石"。南方所产的大量瓷器、茶叶、丝绸、木器家具、药材、地方土特产品等物资,就这样经由运河流通到北方。


漕船在南返时,每只可以携带免税货物40石,其种类有北方所产的农产品及土特产品,诸如梨、枣、柿饼、核桃、豆、麦、棉花、烟草;畜产品如羊毛、皮张、革筋以及手工业品。但如前所述,由于对南返漕船货物征收的税率很低,几乎所有的漕船都大量超载,以获得更多利益。根据上述记载,按照道光年间6326只计算,每年漕船往返共携带免税土宜600万至900万石。如此巨大数量的商货流通年复一年,对于沿河地区经济的发展,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
与此同时,还有大量民间商船穿梭于运河之上。由于缺乏统计资料,无法使用数据准确说明。但从清乾隆六十年(1795),运河沿线八大钞关①征收的税银达846万两,这一侧面,可以窥见商运规模之大。商品流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,整条运河已经成为了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。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:"南货附重艘入都,北货附空艘南下,皆日用所必须,河之通窒则货之贵贱随之。"可以设想,如果没有大运河,无以数计的商货如何得以流通!


(三)纵贯南北的大运河,便利了人员往来,加深了南北各民族之间的了解、融合与团结,促进了经济、文化的交流与发展。


在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出现以前,人们的出行只能采取或步行、或肩舆(乘轿)、或骑马、或乘车等方式,而乘船是那个时代长途旅行的重要方式。京杭大运河的开通,对于沟通南北,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在京杭大运河运行的八百年间,士大夫造朝、帝王南巡、学子应试、商贾行旅均要经由运河南来北往。1992年通县(今通州区)教育局整理出版的《通州诗抄》,辑录了从金代至清末近300首吟咏通州、张家湾、漷县的诗作,作者均为朝廷官员、著名学者、社会名流,如金代的李宴、元代著名才子马祖常、著名诗人张翥、明代大学士杨士奇、著名学者李卓吾、著名剧作家、文学家汤显祖、著名书法家、画家唐伯虎的好友文征明、清代康熙皇帝、乾隆皇帝,等等。说明自金代以来,历代社会名流大多到过通州和北京。各界人士逗留期间,带来了不同的思想理念、风俗文化和谋生技艺,对通州社会以至沿河地区经济、文化、风俗的发展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
运河上大规模的漕运和跨流域商贸经济活动,吸引着汉、回、蒙、满等十多个民族。正如《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》 ②一书所描述的:大量河工、船户、水手、搬运工人、官僚、衙役、军兵、商贾、僧众与沿河居民杂居共处,他们互相影响、互相渗透,使民族间的畛域和差异逐渐消失,性格、风俗、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逐渐融合。儒家文化成为核心理念和民族融合的精神基础,特别是随着儒学的进一步系统化、世俗化、平民化,逐渐成为官民之间、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强大的精神纽带与整合力量。理念的趋同使民族的心理素质逐渐走向一致,民族的认同感由此产生。


四)大运河通航的近800年间,在推动沿河经济发展的同时,还促进了扬州、高邮、淮安、济宁、临清、德州、天津等沿河城市的崛起与发展:


扬州  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上,唐代初为广陵,后建扬子县。宋元时期,随着水运的活跃,与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。明永乐以后伴随漕运活动的频繁,商业繁盛。万历朝(1573-1620)每年征收商税银1.3万两,明末增加到2.56万两。清代,漕、盐、河三者号称"东南三大政",扬州则地兼"三者之利",经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。为东南一大都会。乾隆年间,"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,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",形成新衣巷、皮市巷、铁锁巷、香瓜巷等街巷。扬州的手工业类别很多,以铜器、玉器、木器、铁器、漆器、纺织品、榨油、雕版、制笔、造船最为著名。


淮安  地处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,为漕运总督、河道总督长期驻扎的重镇。长江以南各省漕船所运漕粮均在此地盘验,这里还聚集了南来北往的大量的商船。在明代早期商业即已相当发达。淮安附近清江浦还是自元代以来的造船基地。漕运和造船业,促进了商业、服务业的发展,进而促进了城市建设。清代,淮安城内有米巷、钉铁巷、粉章巷、竹巷、花巷、干鱼巷、锡巷、羊肉巷、绳巷等,并有柴市、牛羊市、驴市、猪市、海鲜市、鱼藕市、草市、盐市等专业市场。


济宁  在山东境内,濒临运河。早在明代,"江淮百货走集,多商贩……"商业、手工业繁盛。清代出现了不少以商品命名的市街,如布市口街、纸店街、瓷器胡同、果子巷、姜店街、枣店街等,还有以手工业品命名的街道,如船厂街、打铜街、炉坊街、竹竿街、篦子街、油篓街、烧酒街、皮坊街、袼褙街,等等。


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逐步增强,使过去淳朴的民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也影响到当地农产品的结构,据济宁州志记载:"淡巴姑(即烟草)之为物始于明季,本产遐方,今遍于天下,而济宁之产甲于诸郡,齐民趋利若鹜。"清代中后期,济宁成为著名的烟草产区。诗云:"新谷在场欲糜烂,小麦未播播已晚……愚民废农偏种烟,五谷不胜烟值钱。"附近地区出产的农产品,也经济宁口岸运销外埠。


临清  地处大运河中段,会通河与卫河交会处,南来北往的船只汇集于此地。明初属东昌县,后因漕运升为"州",城垣不断扩大,经济振兴,店铺种类不下数十种。据临清州志记载,在清乾隆时长仅里许的小市街就有商店百余家,全城商铺共千余家,其中客店数百家,典当百余家,粮店百余家,其余为布店、绸缎店、杂货店、瓷器店、纸张店等。在临清的客商中有徽商、江浙商人、南京商人、山西商人,其中徽商最多。


临清的商业带有明显的外地商品输入和向外地转销性质。早在明中后期,临清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纺织品贸易中心。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在这里销售,吸引着辽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等地的商人携带重金到这里交易。直隶、河南、山东等省粮食,也以临清为调剂中心。根据清廷档案中乾隆年间7个年份统计,临清税关每年所免粮食税银,少者1.28万两,多者5.29万两,平均为2.78万两。也就是说,7年中,平均每年经临清流转的粮食达168万余石。


清代咸丰以后,南方漕粮部分海运,国家对于会通河的疏浚已不再重视,河道逐渐干涸,河床"为沿河居民纳租垦种,向之南北孔道悉变为膏腴良田"。临清日渐衰落,他的繁华也随运河的断航而一去不复返了。


德州  濒临运河,也是随漕运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之一。明永乐以后再度兴盛。到万历年间(1573-1620),随着过往船只源源不断,经济持续发展,城市范围不断扩大。


清代的德州,有了更大的发展,据乾隆州志记载,外销的农产品有杂粮、花生、山薯、西瓜等;主要手工业产品为草帽,"德州民业此者颇多",运销天津、北京及东南各省,远至上海、广州。外地运入的商品有杂粮、煤和各种手工业品。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,在明万历元年至乾隆五十二年(1573-1787)的200年间,德州的人口增加了三倍。


咸丰以后,"商埠开而京道改变,漕运停而南泊不来,水陆商务因之大减"。随着漕运的停止,德州往日的繁华也因之停止了脚步。


天津  作为城镇出现于历史,为时很晚;作为居民点,也不能与通州、蓟县(今蓟州区)、武清等地相提并论。唐代发动进攻高丽王国的战争及向营州、平州供应军饷,曾在该地留下"军粮城"地名。金代称直沽,设正副都统戍守。金王朝并没有发展大规模海运,金代运河曾一度取道天津河,更多的时候仍然循后唐赵德钧主持开挖的东南河。当时的直沽寨属武清管辖,只不过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军事据点。元代,直沽获得了发展的时机。元朝实行海、河兼运,以海运为主。经由直沽的船舶每年有万余艘(次),海船吃水深,不能溯白河直达通州,常要卸载于直沽。因此,至元二十五年(1288)四月建百万仓,以后,又在军粮城、北仓等地建置了新的仓群,并设立"接运厅"、"万户府"等机构管理漕务。延祐元年(1314)在位于天津河与海河的交会点设海津镇,此后,官民兵夫商客聚集,管理漕务、河务、仓储、屯田、榷关、民政等事务的衙署逐渐增多。至正九年(1349)设镇抚司统理政务,海津镇渐次发展成为"燕山第一州",其作用与影响已与通州相伯仲。随着装卸漕粮、转运商货、修理船舶和饮食、旅店等服务业及捕渔业的发展,煮盐业也发展起来。盐业、渔业、商业、运输业以及为海港、河港服务的诸种行业的繁兴,使海津镇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。


明永乐元年(1403)改海津为"天津",次年设"天津卫",自此得名。永乐四年(1406)建天津卫城,屯兵万人戍守。正统年间(1436-1449),每年经过天津的漕粮在450万石以上,于是,在天津仓旁又增建大量仓厫,设户部分司衙门,以户部主事掌管③ 。此时的天津,成为仅次于北京,超过通州的仓储重地。弘治三年(1490)设按察司副使,统领官兵兼理民政及漕务,重修天津城。


明代的航海业,以郑和远洋航海为标志超过往代。大运河的开通,使内河商运空前发展。河运、海运的商船队,都以北京为主要目的地。北京成为世界最大的商业都市。河港、海港所集的天津,成为所有漕船、商船必经之地,多种有利条件与因素,促使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商业大都市。永乐十二年(1414)在天津设税关,宣德四年(1429)仅坐商税额即"增旧凡五倍"。正统十一年(1446)漷县榷关南移河西务,每年征收的税款计银2.2万两、钱119万贯。万历年间(1573-1620),"天津店租"已居全国十大税目之首。万历二十年(1592)曾征税至7.1万两。天津的铺店牙税征收至20万两。经济的迅速发展,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。天津"名虽为'卫',实则大都会莫能过也"。


进入清朝,天津繁盛依旧。清代晚季,随着《天津条约》与《北京条约》的签订,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,英法美三国在紫竹林地区建立租界,俄、德、日、奥、意、荷等国纷纷效仿,天津与上海等城市一样,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,同时,天津也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,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前哨。天津的义和团运动震动全国,爱国将领聂士诚率部抗击八国联军,在天津殉国。


天津也是开展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地区之一。此后,以航运业、鱼盐业、商贸业为主的天津经济,转入了以外贸和依附于外贸的加工工业、轻工业为主的时代。同治(1862-1874)以后,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直隶总督,在李鸿章担任总督并兼任北洋大臣期间,创办了中国近代海军-北洋水师。


除以上扬州、天津等六个城市随运河水运而发展以外,由于大运河的辐射作用,还推动了沿河许许多多中小城镇的发展,由此形成了运河经济带城市群。通观京杭大运河的作用,我们说,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丰碑,是历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

①八大钞关:即崇文门、河西务、临清、九江、浒墅、扬州、北新、淮安。

②董文虎等著《京杭大运河大历史与未来·导言》第207页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。



-END-


图文来源:通州区图书馆
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